裁员潮真的来了吗?私企,上市公司,国企,你觉得哪些类型公司会裁员呢?
2022新冠疫情下,你所关心的行业裁员快讯都在这里。
2022年3月下旬,上海发生严重的“新冠”疫情。一时间,全城静默,市民足不出户,各行各业企业停止经营,虽有部分企业可以居家办公,但订单减少、交付周期迁延、上游供应链不稳定等影响不可避免。经过两个月左右的封城,上海终于在6月1日开始逐步恢复正常,各行各业企业逐步复工复产,经济活动趋于正常。”
数据来源:国家统计局、上海市统计局
2022年全国GDP增长目标为5.5%,而上半年实现的GDP增长仅2.5%,任务只完成了一半。上海的“静默”具有突然性,对经济的影响快速且巨大,各行各业企业几乎没有缓冲时间,因此产生“裁员潮”。
根据一般经济学原理,GDP下降2%,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。
数据来源:国家统计局
以往的“优等生”上海在6月平均失业率、二季度平均失业率、上半年平均失业率这三项指标上均排名全国31省市末尾。
在疫情正中心的上海,住宿和餐饮更是遭到致命打击,2022年上半年,上海的住宿和餐饮业GDP较2021年下降26.6%。另一个受疫情影响显著的行业是旅游业。
餐饮行业
据CIB数据库数据,2021年餐饮行业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占营收比重约为25%,该比重还在不断上升。
CIB在疫情期间调研了近500家上海地区餐饮企业:
近70%的企业出现现金流紧张、门店面临关闭的问题;
近20%的企业考虑大面积裁员;
逾八成企业取消开店计划。
旅游行业
CIB挑选了47家旅游行业上市公司,对其2019年末、2020年末、及2021年末的用工人数进行了统计。我们发现,这47家企业2021年末的用工人数较2019年末下降10%;47家企业中仅有13家2021年期末用工人数较2019年是上升的,有34家企业用工人数下降,占比72%。
由于旅游行业自2020年来就一直受到疫情的冲击,2020年和2021年都已经进行了“瘦身”,2022年疫情只是让境内旅游再次处于短暂封停状态,境外旅游一直就没有恢复过,因此该行业内企业在2022年不会再次出现大规模裁员。
制造行业
受疫情影响的用工和裁员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,第一是直接的裁员及降薪,第二是机器人的替代。
疫情期间,CIB抽样调查了近300家制造业企业,其中85%以上的企业认为疫情对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,其中更有超过20%的企业认为企业经营受疫情影响严重。
近300家企业中已有约10%开始采取裁员及降薪的措施,并且裁员、降薪、减少新招聘人员数将是未来1-3年内企业人力资源运作的主旋律。
CIB做出以上判断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:
20%的样本企业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选择减少国内后续投资,不再计划新开新的生产基地,将新设生产基地的目的地转移到国外,实施“中国+”战略;
15%的样本企业选择“断臂求生”,对企业业务板块进行调整,彻底放弃某些低利润、高劳动密集型业务,只是这样的战略调整需要管理层反复讨论及部署,尚未完成业务板块的裁撤,相应的裁员。
此外,值得特别注意的是,在样本企业中有超过40%的企业提到要尽快实现机器人对人工的替代,加快企业生产制造的自动化进程。
而在疫情后的2022年6月,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4.6万台,较2021年6月的3.6万台同比上升27.7%。据IFR数据,2021年在中国安装的工业机器人达到16.8万套(不包括AGV),同比上升超过20%。
数据来源:国家统计局、上海市统计局
上市公司
据东方财富数据,截至2022年4月30日,A股上市公司共有4650家企业公布了员工变动人数,其中1697家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,裁员总数为90.99万人。
数据来源:东方财富
登顶榜首的是海航科技,对比其2020年和2021年的财报发现,该公司员工总数从36992人骤减至66人,裁员比例高达99.82%,可以称得上是“A股裁员之王”。
国有企业
此外,有3家国有企业裁员人数也均在1万以上,实属罕见。
可是,高景气度行业依然在扩招!
别家都在裁员,比亚迪2021年净增6.4万员工,格局确实不一样!
巴菲特说:“在别人疯狂的时候我恐惧,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疯狂。”
2021年的比亚迪,似乎正在践行着这样的信条。2021年,比亚迪员工总数增加了63,906人,报告期末在职员工的数量达到288,186人!
有可能你会说,高景气度有前景的行业门槛高,很难进去。面对裁员潮,普通人都需要买房,买车,养小孩,怎么办?小编偷偷告诉你,要学会“用钱赚钱”,未来5-10年都不怕。